最新动态
泡一壶清香的好茶,约三五知己好友,围炉而坐,放松身心,不拘话题,随意闲谈,在袅袅升起的一缕茶香中,任由闲散时光在指缝间慢慢溜走,是不是一件特别惬意的事情?在大多数中国人的餐桌上,茶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生长于云雾缭绕的高山,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到唐代陆羽《茶经》的系统论述;从唐代宫廷的奢华茶宴,到宋代市井的斗茶风尚;从明清文人的清雅茶会,到当代百姓的日常饮品——中国茶文化如同一棵生生不息的古茶树,根系深植于华夏文明的沃土,枝叶舒展在世界文化的天空。一缕幽幽茶香,缭绕数千年,绵延不绝。从宫廷贵族到市井百姓,从物质需求到精神享受,茶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图片
在时间长河的淬历中,中国茶文化已发展出一套完整而精致的美学体系。茶具艺术堪称其中典范:唐代越窑的青瓷茶瓯“类冰似玉”、宋代建窑的兔毫盏“盏色贵青黑”、明代宜兴的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些茶具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制作考究的艺术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唐伯虎等画家笔下的《品茶图》,将茶事与书画艺术完美结合;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茶诗,则用文字捕捉茶香的神韵。“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与琴棋书画的结缘,构成了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清静的茶室更是成为都市人难得的慢空间——烧水、温杯、冲泡、闻香、细品,这一系列仪式化的动作强制人们放慢脚步,修复疲惫身心。相较于传统酒桌上嘈杂的觥筹交错与面红耳赤,如今“围炉煮茶”已成为职场年轻人最青睐的高雅的社交方式。中国人爱茶,爱的不仅是杯中物的清香,更是茶所承载的那份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广州老茶楼里炉火纯青的早茶文化、成都茶馆中竹椅矮桌的闲适氛围、闽南地区有着精美茶具和复杂冲泡程序的“功夫茶”行云流水的仪式:朱泥小壶倾泻出的金黄茶汤,在洁白瓷杯中流转,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品其味。以上种种,无不体现着人们通过饮茶对抗时间异化的智慧。中国人饮茶亦有讲究,比如广东人饮早茶时,一壶普洱化解了虾饺的鲜美油腻;四川火锅沸腾的红汤旁,总伴着一杯清冽的茉莉花茶。这种“以茶配餐”的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平衡的饮食哲学。
图片
我自小成长于华北平原的农村,一马平川的地势素来不是产茶之地,气候条件也对茶叶的种植构成天然屏障,降水量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与茶树生长需要的“云雾滋润”环境相去甚远,且冬季严寒干燥,茶树难以越冬。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饮茶文化在河北平原的传播缺乏物质基础。正如保定民谚所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茶不如种谷”。在生存是第一要义的农耕时代,中原人更愿意将有限的水资源用于小麦、玉米等主粮种植,而非经济作物茶树。这种务实选择,形成了当地饮食文化中的“茶饮空缺”现象。当然不全是如此,在张家口、承德等接壤内蒙古的地区,气候寒冷,山脉绵延,奶茶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除上述自然气候条件外,纵观古今,河北中原一带社会政治形态的不断更迭亦不容忽视。自古河北乃“燕赵之地”,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带,历史上战乱频仍。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从蒙古南侵到清兵入关,每次大规模战乱都造成人口锐减与文化断层。元代诗人元好问笔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豪迈背后,实则是社会结构的持续动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需要稳定社会环境才能培育的精致茶文化更是难以扎根。 因当地人们素来并无饮茶的喜好,加之信息闭塞及物资匮乏等原因。我对茶的了解几乎没有,印象中父母及我们喝水属不渴不喝型,而且只喝寡淡无味的白开水,且大多用已有些年代的搪瓷缸子或劣质的瓷碗,根本没有所谓茶具一说。炎炎夏日,口渴难耐,我们更是直接用水瓢从水瓮中舀凉水一饮而尽方才痛快。农事繁忙,家境寒酸,哪有时间与财力去买那奢侈的茶叶微尝细品呢?“歇晌喝口水,接着下地走”是当时传统河北农民最真实的写照。很长时间以来,饮茶一直在我们当地被视为“有闲有钱阶级的讲究”而非生活必需。既非生活必需,自然不愿付诸财力与心情,必然之理也。 茶饮空缺,使得当地人待客之礼便也格外简单。清代《永平府志》曾记载:“民间待客,多用白水,茶非所尚。”所言不虚,在我的记忆中,家中如果来了客人,父母一律以白开水待之,后来条件稍微好些后,会放些白糖或少许麦乳精以示重视,此外再无其他。当然今日已非昨昔,新世纪以来,河北中原的饮茶文化正在悄然蜕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带来了多元化的饮茶习惯,并且越来越呈现出别样的生命力。虽不如江南般精致,也不似闽粤般浓郁,但也自带燕赵大地特有的质朴与醇厚。所谓河北中原人“不爱喝茶”只是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的文化适应,终究成为遥远的过去了。 我平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茶饮还是当年到了西北甘肃临夏之后,在热情好客的回族人家见识到了“三泡台”盖碗茶。不同于我先前用来喝水的搪瓷缸子和劣质瓷碗的大而无当,精致小巧的盖碗尤其吸引我的注意,盖碗由碗盖、碗身和底托三部分组成,碗盖及碗身上大多印着美丽的花卉或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各式花纹。我之前只在电视中的宫庭剧中才看到过。滚烫的开水冲入碗中,茶叶舒展,桂圆浮沉,冰糖渐融,一枚红枣或几粒枸杞点缀其间。稍凉后入口,香甜浓郁,感觉和先前在老家的清水入喉有着天壤之别。我不由得十分感慨:同样是喝水,先前大口喝水只是解渴,而小口啜茶却可以如此有品味,堪称生理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据说三泡台中的茯砖茶产自湖南安化。明清时期,随着茶马互市的繁荣,湖南茯砖茶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进入甘肃。经过发酵的茶叶茶性温和,不伤脾胃;加入的冰糖能快速补充能量;桂圆、枸杞、红枣等配料则能补气,抵御高原缺氧。茶香四溢的盖碗茶,是甘肃人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高原生活的诗意表达,更是陇原儿女与严酷自然和解的温柔见证。 回族人家有喜爱饮茶的传统,对此我深有体会。陈先生出生卧龙故里,从小就极爱喝茶,尤喜绿茶。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便产自河南信阳。大别山一带较高的海拔,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造就了毛尖独特的品质。 信阳毛尖的干茶外形细嫩紧结,条索纤细挺直,形似松针,色泽翠绿带银毫,素有“细如眉、白如雪”的美誉,被称为“绿茶之王”。优质的毛尖芽叶匀整,白毫密布,冲泡后芽叶舒展,如兰花初绽,极具观赏性。 信阳毛尖茶汤入口鲜爽,滋味醇厚而不涩,带有淡淡的甜润感。由于茶叶嫩度高,氨基酸含量丰富,茶汤鲜味突出,饮后舌底生津,回甘持久。品质上乘的毛尖,即使冲泡多次,仍能保持鲜爽的口感。 当然上述关于绿茶的视觉与味觉审美情趣我起初是体会不到的。在这一点儿上,陈先生的确比我有功力,多年的饮茶习惯培养了他刁钻而敏感的味觉,仅观茶汤微品一口便可判断茶种大致良莠。陈先生说他小时候家里哪怕再穷,也会常备最便宜的绿茶和花茶待客或自用。对我而言的“从小到大只喝白开水”,多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犹记我第一次喝绿茶时,据说也是很不错的毛尖。不同于当年初尝西北盖碗茶的香甜,绿茶入口,许是茶量稍多,一味只觉得苦涩,对所谓“回甘生津”没什么直观感受。虽然假以时日,多少也略懂一二,但对绿茶一直不是太喜欢,反而更青睐普洱和红茶类。 清明节前后,春暖大地,正是万物生发的大好季节,也是采摘野酸枣嫩叶的好时机。前几日我们一行人驱车抵达紫山半山腰处,在起伏不平的沟沟坎坎间寻找大小不一的野酸枣树的踪影。干枯的酸枣树枝桠上,吐出的嫩绿酸枣树叶,富含黄酮类、皂苷及多种微量元素。采摘下来炒制成茶叶,长期饮用有抗氧化、镇静安神、提高免疫力及调节血压等功效,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造化之神奇。只是采摘的过程有诸多艰辛,因为一不小心就被树枝上尖锐的斜刺扎了手,常引得我很不稳重地大呼小叫,招致众人的嘻笑声。一下午下来几个人的手上皆伤痕累累,不忍目睹。但看到被炒制好的酸枣树茶叶又顿感心满意足。
图片
几年前在洛阳居住时,我曾开过一个民族用品小店,和我关系要好的蕊嫂在旁边经营一个茶叶店。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两年正正经经是喝了不少好茶,基本到了每日无茶不欢的地步,终日耳濡目染,自然也多少懂一些茶理常识。蕊嫂为人真诚实在,和我性情相投,与性情相投的知己一起喝茶聊天实乃一大幸事,后来性格活泼飒爽干练的秋嫂也加入其中,时间一长,便形成了稳定的“铁三角”关系。三人闲时围坐喝茶聊天便成了一种难得的暂时脱离鸡毛蒜皮生活的格外享受。茶叶不拘好坏,几百上千的能细细品咂,十几块一斤的茉莉花茶照样喝得有滋有味,甘之如饴。喝茶是一种感觉,喝什么茶不重要,和谁喝才是关键。我们三人在一起聊天也很有意思,放松随性,不拘一格,话题跳跃性极强,比如起始话题可能在隔璧张三身上,最后竟能谈到中东乱局上,中间过渡顺滑自然,不觉突兀。聊天过程或叙或议,或喜或悲,或慨或叹,开怀时放肆大笑,感伤时扼腕叹息。三人中有一人偶而情绪低落时,另外二人总能给予及时的宽慰、开解和勉励,堪称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姐妹友谊在氤氲的茶香中日渐醇厚绵长。 回族人家喜爱喝茶,我认为和信仰有一定关联,茶性之温和丰富,与伊斯兰教义有着天然的契合。穆斯林的饮食禁忌中,酒被视为“污浊之物”而被明令禁止,《古兰经》中强调清洁与节制,而茶恰是一种清净之饮,不醉人、不迷性。遵守严谨的穆斯林家庭是严格戒绝酒精或其他有麻醉性饮料的,在喜气的婚庆宴席上,饮品大多以果汁取而代之,与“无酒不成宴”的汉俗婚庆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茶与酒,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介,映射出人际关系的深浅与品质的高下。 茶性温和,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等有益成分,长期饮用可提神醒脑、抗氧化、调节代谢;而酒性过烈,过量饮酒伤肝损胃,长期酗酒更易引发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判断力和行为控制,以致酒后乱性、酒后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茶桌上,人始终清醒,言谈有度,思维清晰,交流更有深度;反观酒桌上,人易失态,言语无状,甚至因冲动做出错误决定,酒醒后往往后悔莫及。茶友相聚,多因志趣相投,或谈文论道,或静心品茗,交往纯粹,不掺杂功利;而酒友相聚,常因利益往来,推杯换盏间,表面热络,实则各怀心思,酒终人散。与茶友交往,能学到知识,提升境界,如古人所说“茶能引思,酒能乱性'”。 茶桌上的交流,往往能激发灵感,促进个人成长。 而长期混迹酒局,容易沉迷享乐,荒废时间,甚至沾染不良习气。总之,茶友如清泉,滋养身心;酒友似烈火,易灼伤人。 茶友如茶,初尝清淡,久而回甘,友谊绵长。 酒友如酒,一时浓烈,但极易挥发,难于长久。人生在世,交友当以“清、静、雅、和'”为上,而非“闹、躁、俗、利”。多交茶友,少交酒友,不仅是健康的选择,更是智慧的处世之道。 “一壶一茶一世界,一水一景一人生”。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茶与人生的相似之处。茶叶在沸水中翻滚,正如人生的起起伏伏,经历苦涩后终将迎来甘甜。品茶的过程需要耐心,正如人生中的等待与从容。 从茶树上一片普通的叶子,到杯中承载文化的甘露,茶的旅程象征着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当我们说“茶如人生”时,不仅是比喻其过程的相似,更是领悟到二者本质的相通——都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成就风味,都需要耐心等待才能体会真味,都需要静心品味才能参透真谛。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品茶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口茶汤都蕴含着宇宙的奥秘。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千年来茶道能恒久流传,一缕茶香总让海外游子魂牵梦绕。为什么人们总能在茶香中品出人生的诸多况味?因为茶的本质,就是生命本质的诗意表达。 我与茶叶从初次邂逅到慢慢喜爱,个中况味不亚于谈了一场美好的恋爱。同时也是接触信仰并慢慢加深体验的过程。此前在华北平原农村生活的二十年,所见所识,所饮所用,像我每日喝的白开水一样相对寡淡而单一,没有太多味道与色彩。而当我慢慢靠近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原先陌生而新奇的事物逐一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来自异域的一枚椰枣、一碟色泽浓郁的盖碗茶、专供洗小净之用的汤瓶、各种款式及颜色的头巾、调整休顿身心的礼拜毯……。从此我的生活变得立体而丰富、明媚又艳丽。一粥一饭都蕴藏了玄机,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意义。信仰带给我的体验如椰枣入口之甜蜜、茶叶回甘之绵长、如汤瓶流出的清水般之清冽。信仰为我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如头巾般绚丽夺目,又如拜毯般朴素而内敛。 感恩养主无比深情的眷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怀惴一颗赤子之心,继续伊路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